RSS
 
当前位置 : 主页 > 无锡资讯 >

蠡湖湖底长出40万平米水草 生态修复成果惠及锡城小流域

时间:2020-01-20 01:11 浏览:

  “蠡湖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实施后,湖底又‘长’出38万平方米的水草,水质稳定为Ⅲ类水,局部水质甚至达Ⅱ类。”昨天,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运林研究员说,加上蠡湖生态修复一期工程种植的2万平方米水草,眼下一座40万平方米的“水下森林”在蠡湖湖底悄然生成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蠡湖生态修复的科研成果已惠及宜兴、马山、荡口等地的水环境治理。   一座巨型“水下森林”生成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作为国家“水专项”之一,蠡湖生态修复工程的科研成果在我市的应用推广情况如何,目前已惠及哪些“小流域”治理?

  种草“三大碍”:风浪、泥质和草鱼

  “在湖底种草并不简单。”在张运林看来,种草有“三大碍”:风浪、泥质和草鱼。想要种水草,得先消浪,尽快把原有的生态链恢复起来。

  张运林介绍,二期工程最难实施的一块区域有一片树林和建筑物,形成了风浪回流场,再加上该区域内源污染相对较多,如荷花凋谢后若不及时处理,会有枯枝残叶沉到湖底,“风场+内源污染”的复杂环境加大了消浪难度。项目组攻坚克难,研发出“双层”消浪技术。不同水深、不同泥质都会影响水草的存活,项目组还设计出独特的沉水植被种植方式。

  相较风浪和泥质,更让施工人员头疼的是一条“漏网之鱼”。张运林笑着说,2019年8月,他们刚种下水草,两周内就被吃掉近2000平方米,细细排查后发现,原来是一条长约40厘米的草鱼惹的祸。他透露,项目方“赶”鱼的方式很“温柔”,他们用丝网逐个区域推进,尽量减少对水生态的不良影响,“二期水域光是赶鱼就花了一个月。”在“赶”鱼的过程中,项目方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私自放生。张运林说,私自放生既破坏原有鱼类群落结构的平衡,又影响草型生态系统的恢复,他呼吁广大市民朋友一起保护蠡湖生态修复成果,不要在蠡湖随意放生。

  水质稳定在Ⅲ类,水体透明度超80厘米

  坐上小船,行至蠡湖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区域,记者看到湖面清澈可见,湖中成片的水草随波摇曳,仿佛一座巨大的“水下森林”。

  “沉水植物覆盖度由原来不足5%提升至40%-50%,蠡湖此前的藻型生态系统将恢复成草型生态系统,水体自净能力提升。”张运林介绍,蠡湖生态修复工程是国家“水专项”之一,其科研技术成果有生态围隔消浪、水体透明度提升、鱼类种群调控、沉水植物群落重构等。其中,蠡湖生态修复二期工程于2019年7月份开工,8月底完成主体建设,目前已进入维护提升阶段。

 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,目前蠡湖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实施区域水体总氮、总磷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未实施区域,水质基本稳定在Ⅲ类,局部区域达到Ⅱ类。其水体透明度稳定维持在80-130厘米,而外湖未种水草区域的仅30-40厘米。

  多个“小流域”引入蠡湖治理技术

  “近水楼台先得月,蠡湖生态修复的宝贵经验已经运用到无锡多个水生态修复工程。”张运林说,其中荡东片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已初步显现。

  荡东片水生态修复工程涉及伯渎港承泽坎段、火车浜、朱塘河、杨家里河等8条河道,鱼塘改造近8万平方米。通过鱼塘改造湿地,沟通河网形成水循环,改善河道水质等技术,“目前火车浜南段、杨家里河西段河道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。”

  现如今,像荡东片这样引入蠡湖生态修复科研技术的“小流域”治理项目越来越多。张运林介绍,即将开工的马山街道“小流域”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就是其中一个。顾家渎、刹渎、钱家渎、北浜河等4条河道以及七里堤河部分区域,通过运用蠡湖生态修复工程的水生植物群落重建与快速稳定技术、健康食物网重塑与长效调控技术以及基底改良技术等多项技术后,目前该流域的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.2米,局部区域清澈见底。(马雪梅)